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13 20:07: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文共7239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科班47号杜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引出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找角

师:在教室里你能找到角吗?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1指一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找一找。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指角

2.2摸一摸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仅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生谈感受)

2.3认角名称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的各部分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和水龙头抽象出来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体验感悟,画角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4、辨一辨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

(总结辨别角)

4.动手操作,做角。

师: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

师: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周围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四、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

2.知识延伸

画一画,做一做角展示给父母或同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顶点 边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建立空间思维的时候要借助一些材料。2、他们的自主性不是特别强

二、教学设计

本堂课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本课小结等几个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的。主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角、到认识角、再到学会画角、最后学会制作角。一步步深入课堂。其中我主要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环节收放自如,但同时自己的设计的与自己上课中还存在很大

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高估学生的学情,本堂课是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学生混乱,譬如我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其他的感受了,并不会说到我想要的点上,因此我应该让学生跟着我去摸角,接着我再让学生明确方向后在进一步感知,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2.组织力度不够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画角这一难点时,我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处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典范突破教学。

3.思维逻辑性不强

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思维不严谨,自己有时候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 教学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教学基本功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重复啰嗦

在课堂中总是重复啰嗦一些没有必要话语,使得整堂课沉重复杂,该

如何如何减少话语的重复啰嗦,我必须要多练习。

2.板书不够整洁

我的粉笔字不够好,以及排版的设计还要多注意

3.逻辑性不强

逻辑性不强会使自己陷入错误中,怎么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决定今后努力改正,争取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 ……此处隐藏2625个字……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

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2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文共723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