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别了,不列颠尼亚 篇一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ɡ)重 掩(ǎn)映 瞩(zhǔ)目 易帜(zhì) 冉冉(rǎn) 丧权辱(rǔ)国
三、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篇三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 ……此处隐藏13911个字……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 篇十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