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梦回繁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一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掌握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4、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它的题目是《梦回繁华》。
你能再大声地朗读一遍题目吗?(同学们声音真洪亮!)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1、快速地浏览全文,找出说明对象。
明确:《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它曾被四次偷出宫廷、五次回到了宫廷,它几经战火、历经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2、咱们刚才在浏览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有许多生字词可能会影响我们阅读。(出示生字词)同学们,你认识这些字吗?你能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将这些字标注在课文中吗?
3、你能找出来每一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什么内容吗?
同学们开始读,标注音、找内容。
4、说明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那么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的顺序叫做“逻辑顺序”。
(二)细读课文,分析“繁华”。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文章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把握说明顺序。
1、作者在哪一段重点描摹了“繁华”?描写了那几处场景?
2、作者写了这三处场景,先写画面开卷城郊,笔触转到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又转到尾声的街道。这是什么顺序?
3、在这三个场景中,你认为哪个场景最繁华?(品读)
4、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三)再读课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题《梦回繁华》深层含义
三、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二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学习难点:
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
一、走进《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
料峭()簇拥()漕运()舳舻()沉檀()
摄取()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2、解释词义。
工:设色:
细致入微:春寒料峭:
跋涉:孔道:
内忧外患:络绎不绝:
遒劲:摩肩接踵:
合作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写作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
拓展提升:
四、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五、请你对你所知道的一幅世界名画作简单介绍。(100字以内)
当堂训练:
1、默写本课十个重点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回繁华》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
反思: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三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掌握说明方作文吧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教学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资料准备:
1、《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
2、张择端简介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闻引繁华< ……此处隐藏7306个字……,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图片欣赏)
二、资料简介
1、《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
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
2、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三、预习检测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层:
1、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1)
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2—4)
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5-5)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2、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3、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1)先介绍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3)最后详写了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荣。
六、合作探究
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说明顺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四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从右至左的画面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数字: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4、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5、课堂练习
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八、拓展延伸:
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部编本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扎实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随着他们年纪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梦回繁华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