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工作者征文稿《传承》
今年9月我去江桥看望正在执行“决战2019嫩江洪水”任务的丈夫时,了解到了这位叫吕才的江桥水文站老站长一家三代献身水文事业,见证祖国腾飞带给水文事业巨变的故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传承初心和使命的力量。
吕才,1980年参加水文工作,1997年-2005年任齐齐哈尔水文局江桥水文站站长。曾于1985-1987年连续三年被省水文总站评为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齐齐哈尔市政府评为“市抗洪模范”。1992年在全省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决赛中获得水文勘测工种第七名。1997年在水文勘测职工职业技能大比武选拔赛中荣获奖励。组织抗击江桥1998年特大洪水,荣获黑龙江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称号,水文系统抗洪测报先进个人称号,齐齐哈尔水文局抗洪测报标兵称号。他从小受父亲(共和国第一代水文人)那种“严细求实,团结奉献”的水文精神影响,不仅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水文职工,而且引导儿子继续传承水文精神。在建国70周年之际,我做为水文家属,为大家讲述这一家三代把脉嫩江百年的感人故事。
1953年,父亲,共和国第一代水文工作者。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的地方就是嫩江边,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只破旧的舢板船,几只红蓝相间的水尺,就是父亲工作的江桥水文站。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父亲那代水文人硬是凭借着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在岗位上一坚守就是几十年,从未间断过。父亲时常站在江边眺望远方,那坚毅深邃的目光衬托出他的高大与伟岸。记得有一年,嫩江水势上涨,父亲为了做好水位监测,连着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等大水退到警戒水位以下后父亲回家休息的时候,才发现父亲的衣衫已经破漏,小腿以下被洪水浸泡得水肿溃烂。当时年纪小,看着父亲和离家前完全两个人,心疼得抱着父亲哭得不行。父亲抚摸着我的额头说,“作为水文人就要以水为令,与水共融,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父亲的言行让我立志要做水文事业的传承人。
1980年,我,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水文工作者。
那时江桥水文站的办公室已经告别了茅草屋,用上了砖瓦房。过江的通道还没有修建,春夏秋三季要划一个多小时的测船往返南北两岸,精准记录每个时段的流量和水位,冬季,踩着冰面过江,眉毛、睫毛、胡子上都结满了冰霜,一步三滑,常常摔跟头。我真正体会了水文工作的艰辛。
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爆发。我带领全站同事在观测点连续奋战20多天,誓用生命捍卫嫩江大堤安全。8月10日,洪水猛涨,平齐铁路线被冲毁四处大决口,最宽决口达600多米,钢轨被冲的变了形犹如拧麻花一样。政府开始组织村民撤离,妻子哭着打来电话向我求援,我只能告诉她,这里更需要我。观测站一层已经全部浸入水中,我们只能到二楼的观测站继续工作。更为糟糕的是,紧邻观测站的缆车塔架由于长时间被洪水冲刷开始向观测站倾斜。那天我们正在观测站内紧张地分析着水文数据,咣的一声巨响,头顶大片的墙皮散落下来,墙上出现数条明显的裂缝,我马上组织大家撤离。我们刚刚离开,观测站的一个屋角就塌落在江水中。8月12日洪水不断上涨,我行走在排满子堤的的大坝上,此时的大坝两侧排起了两米来高的子堤,缝隙中不断地穿出一股股水流,洪水随时都可能从头顶涌过。一次我们完成测验任务刚刚离开,子堤溃坝了,洪水裹挟着泥沙奔流而下,像猛兽一般哄啸而过,卷起数个大大的漩涡,瞬间汪洋一片,现在想起来都是后怕。8月14日8时,水位停止在142.30米,为了抢测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洪峰,我和站上几个同事驾驶快艇,带着一袋馒头,一捆大葱,忍受着阴雨连绵和蚊虫叮咬,在测流断面和铁路决口处数以万次地重复着停船、抛锚、放铅鱼、测流、记录等工作,精准测出洪峰流量264000米/秒,为决策部门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测数据。那年8月,我始终坚守在测洪第一线,奔忙于嫩江两岸,用责任和奉献,用意志和毅力,用汗水和生命谱写着水文人的抗洪赞歌。
1998年,儿子,成为第三代水文工作者。
耳濡目染,长期的家庭熏陶使儿子很小就梦想当一名水文工作者。部队转业后,儿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水文站工作,使用着多普勒“河猫”、无人测流船等现代化测量仪器继续着我和我父亲的工作,日以继夜,默默地付出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一家三代,出于对水文事业的热爱,薪火得以传承,这是家族的荣耀,更是家族的重担。在我即将退休的日子里,追思过去,翘盼未来,特别是建国70周年在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今后,不论在何种岗位,我一定守住初心,勇担使命,继续关注水文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未完成的,还有我的儿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