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

时间:2024-11-13 20:08:36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本文共6310字]

【概述】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融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框题在初三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认识并掌握我国的资源特点及其形势严峻性;学生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使学生具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重点的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这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只有掌握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及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

2、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难点的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1、直观演示法

从一次性筷子切入,。我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让学生了解一次性筷子制作所消耗的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调查法

调查本班每天有多少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以及让学生看一看学校垃圾场中一次性餐具的情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正如“百闻不如一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

结合教学资源请同学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题的公益广告,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引导学生将看到罗田街上所雕刻的一些环保用语,如“小草悠悠,踏之何忍”、“小草与我们共同成长”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4、阅读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P55——56相关链接的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所形成的共识,这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讨论法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56中“牧民的选择”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调查本班每天有多少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情况,让学生计算每月、每年需要用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切入正文。)

导语设计的依据:思想品德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且我们学习的目的都是学以至用。通过身边的事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授新课:(30分钟左右)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分层化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的特长,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本框题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说明“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活动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的有关我国的资源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的特点和严峻性。然后,再讲清人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完后,让学生齐读课本中恩格斯的名言,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用多媒体来演示课本中的三个观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所得,学生明确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然后,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来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及人们所取得的共识,帮助学生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此处隐藏1034个字……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图略)

三、说教学建议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编写者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每周两节课,中考30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全凭考前死记硬背得分。他们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山东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他们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编排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的;湘教版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的命题来概述的。在案例选取上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3.教材教学与开展学生评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学以上问题和挑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把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对比来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一章之前,首先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大概的了解。在后面的中国案例分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做到“点”“面”结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 “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如: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只要他们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产业的转移。这样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业的迁入。

3.在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引用新疆农业这一案例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略)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要想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六、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安排 2课时

八.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范文。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说课稿[本文共631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