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学年论文6000字(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年论文范文字 篇一1、“药邪致病”理论的提出
其一,医家妄以补法治病。张氏分析了当时医界盛传的六种补法,认为:“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等六法,“若施之治病,非徒功效疏阔,至其害不可胜言者。”如“疟本夏,伤于暑,议者以为脾寒而补之,温补之则危,峻补之则死;伤寒热病下之后,若以温辛之药补之,热当复作,甚则不救,泻血,血止之后,若温补之,必发肿痛焮痛……老人喘嗽,火乘肺也,若温补之则甚,峻补之则危。”此外,饮证,“补则痞闷转增”;风温,“若以温药补之”,则“发黄发斑,温毒热增剧矣”,以致“直视、潮热、谵语、寻衣撮空、惊惕而死者,温补之罪也。”其二,张氏明确指出:中药久服,必有偏胜。综观张氏汗、吐、下三法之论,虽皆攻字当头,夺邪为先,但每论之中均强调用攻之药,宜“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其所述:“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且为常用之品,但也不可常用,“言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张氏所谓“毒”,无非指药物久服必致偏胜,偏胜则出现副反应,甚或成为药邪而加重旧疾,抑或另致新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张氏承《内经》之旨,阐发更为明晰。
综上所述,自服热药,妄投温补等,都是引起药邪致病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张氏尤注重药邪致病的剖析,倡言“药邪”说,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的内容。
2、祛其药邪治案举隅
披阅《儒门事亲》所载医案,因药致病或误病者不胜枚举,可见当时药邪致病确为普遍。张氏治病,虽力主汗、吐、下,以祛邪为急务。但面对临床药邪致病的实际,更竭力主张,治病当先祛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对因药而误的患者,首先祛其药邪之危害。《儒门事亲卷六》载案云: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治于张子和。张欲投泻剂,二人不从,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殒命。其同病有宋子玉者突然醒悟,敬邀子和为之诊疗。张诊而曰:“公之疾,服热药久之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子玉曰:“敬从教。”子和乃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次日病减三分,累至三百行始安。本案原属燥热,又误用温热,以致药邪、病邪并踞,张氏以泻下之法攻其药邪,而后病邪亦去,病始向愈。子和曾治一憎徒,“因阴雨卧湿地,一半手足皆不随,如遇阴雨,其病转加。诸医者作中风偏枯治之,用当归、芍药、乳香、没药、自然铜之类,久反大便涩,风燥生,经岁不已。”显然,因久服乳、没等药,已成药邪为病,张氏诊为“湿痹”,断“以舟车丸下三十余行,去青黄沫水五升;次以淡利渗泻之,数日手足皆举。”可谓先以下法袪其药邪,继以渗泄之剂袪病邪,双管齐下,乃奏其效。张氏不仅善用下法祛药邪,且常以涌吐取胜。《儒门事亲卷六》载案云:“棠溪立十八郎,病腰脚大不伸,伛偻而行,以数年矣。服药无效,止药却愈。因秋暮涉水,病复作。医氏使服四斤丸。其父仲安,乃乞药于戴人。戴人曰:近日服何药?仲安曰:四斤丸。曰:目昏赤未?其父惊曰:目正爆发。戴人曰:宜速来,不来则丧明。既来则策杖而行,目肿无所见。戴人先令涌之,药忽下走,去二十行,两目顿明,策已弃矣。比再涌泄,能读官历日。调至一月,令服当归丸,健步而归家矣。”此案亦属“湿痹”证,前医误以四斤丸(按:《和剂局方卷二》方,由炮附子、虎骨、木瓜、牛膝、天麻、肉苁蓉组成),痹证不愈,反致“目肿无所见”,张氏视其乃药邪所为,乃以涌吐之法祛之,以收胜局。同书卷六还载张子和治常仲明一案,常氏“病寒热往来,时咳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饮食,夜多寝汗,日渐瘦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张氏断其证属“上实”,“以涌剂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饮子降水益水,不月余复旧。”古一讲僧,病泄泻数年,“丁香、豆蔻、干姜、附子、官桂、乌梅等燥药,燔针烧脐芮腕,无有阙者。一日发昏不省……”张氏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数升,又继以他法调理数日而病除。
3、“药邪致病”论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意义
近贤岳美中说过:“中医治病,用药偏胜之性以疗疾之偏胜,因此峻烈之药,常在必用之例。不过医者当时时注意药物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否则为害不浅。”岳老此言,可谓是承子和“药邪”说而有得者。张氏“药邪致病”论即今所谓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的疾病,简称“药物病”,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理生理功能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相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1%~26%,因药物死亡者近20万人,药源性疾病呈明显提高趋势。儿科临床也不例外,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每年全球约有上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
在我国,据20xx年参加国家药品不良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儿童因服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其中新生儿占,越是年幼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据调查,因药源性入院小儿占全部住院儿童,高于国内外成人比例。针对此现状,要杜绝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儿科医生首先要熟谙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和用药的基本知识,如小儿药物分布、药物吸收、药物代谢、药物排泄等特点,次之要在预防措施上下功夫:
①明确用药指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每次处方合并用药尽可能减少,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用药目的明确,制定好给药方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治疗。如需联合应用,应该以疗效好,副反应小为原则,严禁联用对同一器官有毒性的抗生素。
②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联合用药时,既要扩大抗菌谱,又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③对特定药物ADR要随时跟踪监控,根据血药浓度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使用中草药也应如此,要熟悉本草的性味功用和主治范围,熟悉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处方用药,以充分减少“药邪为患”,既利于小儿疾病的正常恢复,又不至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大学生学年论文 篇二一、译介出版大陆及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后。港台地区逐渐开始译介出版大陆及欧美等国学者的画论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陆学者的一些重要论著,几乎均有出版,有的甚至后来还被多次再版发行。1964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将黄宾虹、邓实编选的《美术丛书》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影印出版,同时,又有《百部丛书集成》的编者严一萍加入,将《美术丛书》增加至五集,1975年又增加至六集。196 ……此处隐藏3093个字……者のがりふげべて)。该文发表于《京都大学文学部美学美衍史学研究室研究纪要》20号,体现出了作者对《历代名画记》研究的延续性和浓厚兴趣。
2.香港的画论研究
在香港地区,中国古代画论同样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这其中,又尤以国学大师饶宗颐和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前讲座教授高美庆博士为最。
(1)饶宗颐的画论研究
作为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的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古代画论方面,虽然所撰写多为论文,但所涉及的均为画论中的重要问题,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到明清文人画。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到诗歌、词与画论的关联,他均有所涉猎。
在《札移》一文中,针对前人多注意《历代名画记》有关寺观壁画中人物、经变部分的记载,他则专注于其中关于山水的记载,“略举之,加以疏说,以补唐代画史之不及”,此文曾连载于1987年8月10日和19日的香港《大公报・艺林》版。在1986年所撰写的《张彦远论画分疏密二体》一文中。他提出“从张彦远的理论,不管密也好、疏也好,必须从‘用笔’方面著力,这是中国画的特色”。而在其1988年所撰写的《从明画论书风与画笔的关联性》一文中。他认为“明代各家。深有悟于书、画一揆之理,故造诣往往突过前人。此一关捩,至为紧要”。在《诗画通义》中,他从“神思”、“图诗”、“气韵”、“禅关”、“度势”、“行恕钡确矫娣直鹇凼隽耸歌与绘画的关系,不仅如此。在原载于1973年八卷三期《故宫季刊》上的《词与画》一文中,他进一步认为,“画和词也有彼此相需的密切关系”。因此,“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曲子词和画的关联之突出的地方,画人如何运用词意以入画。画的原理与技法又如何被词人加以吸收作为批评的南针”。1975年,他又撰写了《方以智画论》一文,对于这位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饶宗颐深刻地意识到了其绘画思想的重要性,他说:“以上若干见解。在明季画论中应有其独特重要性,不亚于董(其昌)、莫(是龙)之说。尚有待于抉发耳。”在《龚贤“墨气说”与董思白之关系》文中,他说:“有人认为半千这种强调黑白明暗的处理方法,是受到西洋镂刻版画的影响,却很难说。”此外,他所撰写的《明季文人与绘画》《晚明画家与画论》等文也均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研究专论。充分体现了这位国学大师对于明清文人画、遗民画的真知灼见。成为从事艺术史论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2)陈仁涛《金匮论画》
古钱币收藏陈仁涛(1906-1968)于1946年后移居香港,随即又开始了书画收藏,闲暇之余。著有《金匮论画》《故宫已佚书画目校注》《金匮藏画集》《金匮藏画评释》《中国画坛的南宗三祖》等书籍多种。特别是《金匿论画》(香港东南书局,1956年版)一书,所收均为其鉴余随笔,包括论画宗南北、论院派、论文人画等文,特别是其中的“论画宗南北”一文,又被收入张连和古原宏伸主编的《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一书。文中,陈仁涛在辨析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基础上,进而认为“画宗南北之说,乃一时之激言,而非千古之定论,尤非玄宰持论之本旨。学者取其长而去其短以会其通可耳”。
(3)高美庆《石涛画语录探源》
学年论文范文字 篇三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药学技术进步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化都对药学人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所以改变和完善目前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1实现案例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个教学案例,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通过不断地循环这种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问题的关键,并进行解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为牢靠。通过不断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地从容,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另外,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4]
32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中,只着重对学生的知识评价,这样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对知识评价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形成模式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既强调对知识的考核,又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评价。
33推动学研产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推动学生和企业、社会进行接触,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企业和社会,推动学生增加自身能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加强同药品生产企业、医院等单位交流,使学生的培养同企业联合,同时争取企业对药学专业建设的支持,尽快使教学條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4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体系
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改革,进行课程的重构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序地筑建药学专业学科基础建设与课程相互渗透的新型学科模块,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学合并为药学分析模块,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合并为药物化学模块。充分地发挥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作用,整合实验内容,对本科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安排。
35增强效率,建立中心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运行标准
整合课程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的药学实验,增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在实验技术力量、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和教学场地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为学生进行大型和综合性的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心化管理水平的又一根本性的措施。在保证实验进行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一是制定并运行实验室管理体系,监控实验室的运行流程;二是建立并运行实验室成本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实验教学信息资料库,对实验进行情况及时和代课老师反馈,并加强纪律教育,规范使用制度。
36确定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本科生评价体系
新型能力评价体系主要是对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进行时主要以学校内部的培训为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方法注重个性化的评价,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评价体系可以包含多个方面,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整体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全面、更科学。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新时代对药学人员的要求为指导,提出药学人才的培养思路,即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轴,对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并在实验室管理中实行中心化管理手段。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专业药学人才提供良好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学年论文6000字(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