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英语语言学论文(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一国内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曾欣悦、刘正光,2009;林正军、姜晖,2012等)。他们主要基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和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语法教学原则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第二,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个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大框架下,选取某个具体理论开展研究,他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比如李艳平、朱玉山,2011;季淑凤,2012等),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杨敏,2009等),语言符号象似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构式语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林正军、刘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针对某个具体语法点开展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轻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们的硕博士论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英语介词教学实证研究(陶丽,2011),认知语言学观照下英语名词可数性的教学实证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卢烈宏,201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钟书能,2004),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黎金琼,2008)等等。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同类研究过多,比如,仅仅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象似性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就二十多篇,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简评
从以上的文献调查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实证研究还显不足。我们认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这个领域更需要的是数据和实证。要知道,一线的英语教师对理论性过强的框架有排斥,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建议,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把抽象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学操作原则,并且一定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能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接受。
Geeraerts(2006)预测认知语言学必然对实证研究有不断增长的需求:语料库研究、实验设计、实地调查等,同时,定量化的数据分析极有可能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逐渐在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中将学术标准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空洞无物的宣言将不受欢迎。他认为语言学需要一场实证革命,实证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有利于纯描写研究的理论构建方法,而是要努力为理论提供证据并因此改进和完善理论。理论阐释因此应被视作成功的实证研究过程的一个步骤,好的实证研究尤其需要运用假设。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二(1)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在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积极参与的英语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语法。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图表式、音像式、竞猜式、谈话式、大脑风暴式、游戏式、调查式和表演式等方法进行导入。
(2)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认知语言学不再把语法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分割的系统,而是与各种不同认知能力以及各种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经验用于理解新的语法知识,即“与词汇教学相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新的图式。
(3)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语法中“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教师应注意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突出多层次的语言体验,避免学生一味地对语言形式进行简单的机械操练,而忽视语言意义的表达。特别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职学校学生,教师更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加深对英语语法形意的理解。
(4)任务驱动、拓展运用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强调语言能力的建构基于语言的使用。教学中如果仅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无法确保实现语言交际的流利性,教师应在语法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拓展练习,灵活运用。
(二)教学应用
以外研社中职英语第一册Unit7AhealthyLifestyle的语法项目——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及其用法为例,说明教学中上述四个环节的运用:创设语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AmericanRide”(sungbyTobyKeith),ppt呈现歌词,目标语法加下划线:接着教师指着划线部分问学生:(2)ppt呈现四张当地气候的图片以及以下句子。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以下句子的内容,找出对应的图片。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视听歌曲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巧妙地把目标语法的内容展示出来。接着,教师又联系当地的气候特点,创设出目标语法的语境,使学生自然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更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1)循序渐进、合作探究
①以旧带新,唤醒已有的图式根据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以竞赛的形式,选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回答后,ppt呈现:
(2)合作探究学习
在“coachpotatoes”课文中找出含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使用观察、发现、分析等方法,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样,学生对形容词、副词不同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学生一边欣赏歌曲“Longer”(byDanFogelberg),一边填上所缺的词: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先是教师通过把已经学过的课程“coachpotatoes”作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回答问题,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较好地构建了“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规则的变化形式”这种新的图式。
(2)形意结合、关注体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调查活动——Whoselifestyleisthemosthealthyinyourteam?要求每六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对小组成员的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查,最后得 ……此处隐藏16242个字……资源更加丰富。
(三)理论应用于教学中
在进行应用语料库教学理论时,应该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开展教学。众所周知,语料库教学理论相对实践教学而言,应该将理论放置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反映出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在实际应用中,我国获得了丰富经验。当前,我国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拥有中学到大学的所有中国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一共有100万词,而且在作文标注中,标注出常常出现的62处错误。这些错误包含拼写错误、词语搭配错误还有语法错误等。这些标注对我国开展英语教学有推动作用,对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将起到积极作用。在今后发展阶段中,应该将重点放置在语料库教学理论的应用上,在实践教学中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四、结束语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十论文关键词: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名词化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例如,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如财经类、医学类等)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隐喻式)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33.7%)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小学英语 论文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 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即“一致式“)经过名词化(即”隐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组,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 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同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 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 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样的文体中,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具有正式性、客观性,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5-8.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英语语言学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